校内各单位:
按照《关于推荐202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规定,现将我校教师参与申报项目的相关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即日起5个工作日,凡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学技术处实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联 系 人:李佳莲
联系电话:028—84760695
联系地址:狮子山校区4办311室
公示时间:2023年11月29日
项目名称:地球时空剖分框架与北斗位置码标准体系
申报单位:北京大学
负责人:程承旗
合作单位(排序)
1. 北京大学
2.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3. 四川师范大学
4.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
5. 武汉大学
6.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其他完成人及单位(排序)
1. 程承旗,北京大学,序1
2. 童晓冲,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序2
3. 曲腾腾,北京大学,序3
4. 杨存建,四川师范大学,序4
5. 贲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序5
6. 刘聚海,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序6
7. 陈静,武汉大学,序7
8. 周玉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序8
项目简介(严格限 1000 字以内): 1、研究意义 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地球立体时空标识与计算框架,是地球空间信 息科学长期追求的目标,以经纬度坐标及格林威治世界时为代表的点时 空框架已取得巨大成功,但在“域时空”特别是立体域空间及时间段如 何标识计算等问题上亟待突破。 2、立项情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位置框架与编码系统(2018YFB0505300)”, 国拨经费 2933.00 万元,自筹经费 2700.00 万元,周期 2018.05-2022.04, 于 2023 年 1 月 30 日通过科技部验收。 3、主要创新点 (1)提出了我国的地球时空剖分框架,已成为国内外广泛认可的 地球时空框架新标准。 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全域地球时空剖分框架 GeoSOT,从地心到地 球外围 52 万公里地-月空间内每一个立体空间均有唯一数字地址,被称 为新一代地球“域”时空框架。该成果的科学贡献是发明了二进制一维 数组的地球全域时空剖分模型 GeoSOT,解决了 2n编码与地球经纬度图 幅一致性难的世界难题,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前主席 Murai 教授指 出相关成果将对世界空间信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李德仁、樊邦奎、杨 长风等院士专家组成的成果评价委员会将该项成果评价为国际领先水 平,在该成果基础上已发展出北斗位置码国家标准及自然资源、国家邮 政等国家与国际标准(6 项国家标准、2 项世界标准)。 (2)基于 GeoSOT 地球时空剖分框架,发展了 GeoSOT 剖分代数 计算方法,已在国家北斗数据增强系统及国内近百个城市及重要行业 部门开展应用。 2023年11月19日在深圳高交会上正式发布了基于地球时空剖分框 架的空域剖分编码及代数计算成果,实现了现有空间信息系统与剖分框 架体系的自动转换及超大规模时空计算系统软件,时空计算效率普遍提升 1-2 个数量级,已有近百个城市与行业部门开展应用。 4、2023 年标志性成果 1)地球时空剖分理论体系:《地球剖分时空数据库导论》专著, 科学出版社,2023.02。 2)北斗位置码标准体系:GB⁄T 42578-2023 北斗剖分时间码,GB⁄ T 41832-2022 通用寄递编码规则(2023.02.01 起实施)。 3)知识产权成果:美国发明专利授权,Time Information Coding Method, Coded Value Search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1544443 B2,2023.01. 4)行业应用成果:①国家邮政局基于本成果发展的国家通用寄递 地址编码国家标准在 2023 年 2 月正式开始实施,并在 2023 年 11 月在瑞 士召开的全球寄递地址编码标准工作会上获得通过;②国家发改委及空 域管理部门在 2023 年 9 月建立的合肥骆岗机场全空间无人系统中正式 采用了本框架标准及技术系统;③安徽、深圳、南京等近百个城市开始 采用北斗网格位置码为代表的国家时空剖分框架标准,其中安徽、海南、深圳、南京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并在相关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中实现工程转化。
编辑:科学技术处